

剧情简介
《幸存者:老少对决第三十三季》综艺由查利·帕森斯编剧,杰夫·普罗斯特,高桥玛丽,杰·斯塔瑞主演的冒险,真人秀,综艺。该剧讲述了:CBS已续订《幸存者》第三十三季。
《幸存者:老少对决第三十三季》别名:幸存者:新老对决。 又名:Survivor: Millennials vs Gen X Season 33,该剧于2016-09-21在多乐视频首播,制片国家/地区为美国,该剧单集时长42分钟,总集数14集,语言对白英语,最新状态已完结。该剧评分9.2分,评分人数1414人。
主演明星

影评
《幸存者:老少对决第三十三季》- 这意义仅从节目本身情境及其所暗示、参与者所建构的世界来看,不能够看完
昨天看完了幸存者33,随着越来越get这个节目,个人感受这是目前看过当中最精彩的一季。经典人物非常多。
冠军Adam是我坚定喜欢的人物。成为冠军天时地利就不说了,人和更加突出。首先,他是非常非常优秀的思考者,这并不少见,但第二,他同时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沟通者和说服者,这点无数聪明人未能及。比如他生气hannah时候的造句 "I cannot imagine what you will say would make me think that you did not make a huge mistake",要知道Hahnna的move是几乎置他于死亡边缘程度的行为。不过另外一面,我觉得他之所以能如此,不单纯因为沟通能力、情绪控制或者聪明,同样重要的是他综合的共情能力,他能够从很深的层次去理解hannah,他知道自己再因为恐惧而愤怒,也能在逻辑和情感上理解得到hannah这么做的理由;他不像绝大多数参赛者在说到别人的选择的时候,总是坚持对方是傻瓜和混蛋,而是真的get到对方的理由,然后再完全接受这样的现实,再站在这个尊重他人独立性以及差异化的interest的基础上,去寻找差异中的间隙、流转和可能性,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把自己拯救出来。
第三,Adam表现为一个态度和情绪上非常高招的人,从来没有对别人的行为发过飙,不take offense不personal到一种不可思议的程度。更甚,在各种技巧和策略之外,他还展现了绝妙的(恰到好处的)风度、温情、康改和勇气,这一部分我们都知道很难把握,也不是单向的(这一点在难上加难),但是adam也做到了,理性之外照顾到良心,也自然不用说收获了人心。他是以一个丰厚的“人”的形象赢的。直接的例子是和jay的关系。Jay毫无疑问是小可爱,但是小可爱并不是傻瓜,adam能够在那样孤立境遇的jay身上投入“你给我一份好我跟你一份好”(见亲友的部分),没有人不会被“收买”。因为adam表现出为一个有“爱”的人,最终,human-lover能得到真正的love和各种形式的回馈;当然,尤其这是一个游戏场景里面对jay这样的相对真纯的人。Adam和jay的关系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反映了adam实现了这个游戏里非常理想但也非常必要的一种message的传达,就是我们真的产生了爱、尊重、共情,但也确实在竞争,到最后,这份输赢不会影响到我们的关系,到最后,我们同等珍视彼此想赢的胜负心和关系、情谊和爱,而且关系情谊和爱在竞争中升华。
第四,他有极端的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决心和行动。在无论什么样的山重水复的困难当中,他未有松懈一点。他在这季赢得漂亮,一部分源于时局从头到尾就没有完全按照他希望的顺利的发展,而是环环有险境。一直到最后一步,他也没有一丁点松懈,他是那个知道自己赢定了还是不会hands down的人,无法不征服时局不征服其他人。经典的例子是就是他在四强的阶段还孜孜不倦地找神像,而相反david不知怎样就说服了自己这个环节或许不应当再有神像了。david在这一点上书写了经典的一笔,人会莫名其妙地停住,可能因为害怕决战的时刻、害怕自己会输,好像也害怕自己会赢,也算一个人性的时刻吧。这一季的妙在于厉害的人是人,所以会犯几个错误,但是adam在关键的时刻,从未犯错。
第五是他的策略,对人的操纵。我的看法是,adam对人的操纵之所以前所未有的高招,是因为他方式中很重要的部分在于不通过欺骗、扭曲或者制造幻象,而是通过某种程度上empowering and enabling others to ignite with the flintstone that already exists there,只不过是for his own purpose。最直接的例子是他对ken将要投出三强时候说的话:(大概是)one is noble by tak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taking care of ones family。要知道,其他人能给的最有力的劝说可能就是“david不走一定会赢”,或者“这个约定不遵守并不代表你不忠诚”,而adam做的却是顺水推舟,说出来ken内心想要听到的、也一定会听的话。另外一个例子是adam给jay讲自己的母亲的故事。给了jay一个在未来输给自己还支持自己的理由。
写到这里,我觉得从某种意义来说,adam整个的行为处事方式,呈现为一种在我眼里非常理想的立身状态和在世方式。和人的关系是,非常平等、非常尊重、非常爱护、非常共情、非常人性、非常包容,相信开放性和未决定性。但可能更重要的一点,adam的态度中存在一个implication:如果没有在很深的层面去recognize difference, conflict, independence, subjectivity, otherness,无从谈真正的尊重平等和爱。这些东西,当用语言在表述的时候,是人人都会说的,但是语言的tricky之处就在于,你说出来,很大可能是你没有get到,你get到的,但是你们不能说也不必说。
KEN: KEN的故事,虽然尤其是后期剪辑刻意弱化,还是可以看到上演了一出悲剧,他的行为反映了他如何接近一个知不可为而为的克尔恺郭尔式的存在主义的信仰者。最早的时候我被他的诚恳感动,尤其是在影响jessica的时候,他成功地用自己独一无二的气质(以及诚挚的眼神直视)和戏剧性的原谅行为在一个百万游戏中获得了几乎不可能的好感和忠诚。所以之后我都一直希望这个人能够赢出自己的风格。但到他在和高中生will来往的时候,告诉will他要信任一个人需要了解ta的core、三观,所以在没有百分之百信任的时候他决定test will。这个行为对更多人来说是从联合一众进行一场暗杀的角度看蠢不堪言,除此之外本身也反映出非常强的不合时宜。will的表述很精准:跟ken合作的感觉是手指和脚趾被同时扯开,折磨人。也许从某种角度讲,与其说ken信奉忠诚不如说他信奉“我的忠诚”,要求的是人和他的personal relationship而不是所有人和trust and loyalty的relationship。再之后就是ken在四强的时候投走david。看那一集的时候我并不讶异,因为我已经在assume不可能在这个节目或者这个世界的真实的活着的人身上看到绝对的忠诚(生活和人的矛盾性不遵从这个逻辑),这种“坚持其所宣扬的概念”的态度是一种在世俗意义上分分钟会打脸的行为,更不要说在这个预设了特殊目标的节目当中。所以我的心态是,看来确实越把自己架上神坛的人,越是绝对会在有生之年以最惨烈的方式反叛(这在其它人身上反而不一定,一个更相对主义的坏蛋可能一念之间做出好像有神性的行为,但一个反叛的圣徒更可能是一个坚定的叛徒)。
这样的对ken的态度一直延续到他在最后的三强“述职”上。当日的盟友和“信徒”jess问他:一个把自己放上神坛的人,为什么最后会违背当初对david的诺言?KEN说,david是他的第二号盟友,但是自己的女儿是自己的头号盟友,所以他别无选择,然后流了泪。ken的眼泪,无论如何,(光从外表上看)都令人心碎。我当时直觉的心情其实是,好家伙,都这个时候了还能用这种形容往自己脸上贴金。可是今早醒来的时候,我却突然获得epiphany:那一个背叛和流泪的moment,如果能够换一个角度看,却确确实实是ken在展现另一面的人性。如果没有眼泪,可能觉得ken轻快地放弃了being religious in his person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belief in trust and loyalty;但正因为相反,如果ken一直明白自己的坚持和为女儿赢得胜利的强烈愿望到到某个时刻会无可避免的冲撞,risk无限扩大,absurdity就建立起来。也许从最表面看,ken演的一出正好是abraham的反面(当然了,具体肯定不是必然的,因为这里面的trust whom, loyal to whom等至关重要的核心没有展开阐述;本身kierkegaard的论证如果从人类学的意义上看,也只是一种framing,并不天然在人的生活的本身中站得住脚。),但对我来说,ken最后的行为实现了自己的humanization,没有哪个时刻比这个时刻更让我看到他走下自建的神坛。扩展开去,如果以后我再看到类似的人物,可能我不会停留在认为极端追求纯洁的人一定会反叛的观点上,而是更去用心体会人如何一定会归人。ken的意义仅仅从这个节目本身的情境以及这个情境所暗示、参与者所建构的世界来看,不能够看完。
其他一些过程中有截图的感动点:小胖gay让我感动的是他的聪慧,洞察人性,是真正的生活的观察者:
不能逼出一个绝望的人。况且这种谁该绝望的认知本身就站不住脚。反过来“人永远不应该绝望”:
以下这种镇静和稳重,过去我会觉得男性主导社会中的表演,但通过分析却确实看到这样言行约束对无论男女的必要性。
父亲和他见面时候的发言说儿子是他的英雄,以他为榜样(给我看哭了):
这番表白一听就是真正行在路上的人的自白,而不是那些让我们耳朵都听出茧的对着别人倾诉自己应该如何如何的迷途者的辩白:
david明白围绕着自己的subjectivity而make informed decision在人生经历中的关键性:
另外一位X世代的gay大叔提到的获得为自己生活的勇气,这个部分有点唏嘘:我相信他并没有虚度一生,悔意也不是半生主题,可无论如何,如果能更早地从向内地挑战自己(在有基本的clue之后)到向外地充分生活,当然是很好的。毕竟人对于遗憾的恐惧并不比对失败的少。